无独有偶,7月5日,知名农机行业网站农机360网微信公众号刊登了一篇《拖拉机行业到底有多“野”?》的文章,读来饶有趣味。文章一开头列举了几个有意思的问答题,可以说,这可难倒了老朱这个在农机行业干了近二十年的老伙计。现聊举如下:
1.“奔野”是以下哪个企业的品牌名?
A.浙江奔野拖拉机制造有限公司
B.浙拖奔野(宁波)拖拉机制造有限公司
C.奔野农业机械有限公司
D.宁波奔野重工股份有限公司
2.以下3家企业的品牌名是什么?
A.宁波奔野重工股份有限公司
B.浙江奔野拖拉机制造有限公司
C.浙拖奔野(宁波)拖拉机制造有限公司
3.以下两个企业的品牌名是什么?
A.宁波北野拖拉机制造有限公司
B.余姚奔野拖拉机制造有限公司
A.北拖 B.北野
4.“奔野优森拖拉机制造有限公司”的品牌名是什么?
5.“昌乐杭奔野农业装备有限公司”的品牌名是什么?
6.“宁波奔野普兴农业机械有限公司”的品牌名是什么?
7.“宁波宁奔奔野农业机械有限公司”的品牌名是什么?
8.“山东宁奔野农业机械有限公司”的品牌名是什么?
9.“潍坊大申奔野机械有限公司”的品牌名是什么?
10.“潍坊中驰奔野农业装备有限公司”的品牌名是什么?
11.“余姚奔野拖拉机制造有限公司”的品牌名是什么?
附答案:1.C 2.浙拖 3.A.北拖B.北野 4.奔野优森 5.杭奔野 6.奔野普兴 7.中野 8.奔拖迪尔 9.龙沃奔拖 10中驰奔野 11.北野
恕我孤陋寡闻,我承认,基本答不上来,不知您能答对几题?老实说,看完以上题目真是大长知识。
农机360的编辑颇用功夫,还整理出了下面的名单
怎么样,看到此名单,你是否倒吸一口凉气?
看到这,老朱心里不禁暗想,怪不得人家迪尔宁波在这十多年里活生生被干死。背后的罪魁祸首不是别人,正是这些“野”拖拉机啊!想想刚下课的某位迪尔前领导,我确实有点替人家喊冤。
出现这么多“野”拖,估计也只有我国这块特色土壤会发生这样的案例,换在其他任何一个国家,大概都是不可想象的。
当然,这种现象在其他发达国家的农民看来,可能也就是个笑话。
前些年全国农机展,我们有些企业连“山东纽荷兰”“凯斯迪尔”这样的名称都敢叫,把世界第一第二合在一起,成为宇宙第一,还敢堂而皇之地参展,只可惜一度成为很多人眼里的笑柄。
题外话,这也不是个案。在柴油机行业,浙江、山西的企业也敢带上以小柴产品见长的“常”柴。
任你迪尔这头狮子再厉害,你也架不住一群儿狼来扑杀你啊。不仅浙江,连远在山东、黑龙江的企业也敢带“野”。
任你迪尔再牛*再财大气粗,若要想跟这些各色野牌拖拉机打官司,时间精力你也根本耗不起。何况,这里是中国,是地方保护主义在大多数人看来合乎“天理”的地方。(需要指出的是,随着这两年高层领导高度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加上中美贸易战的压力,现在这方面已经好多了。迪尔宁波也多少有时运不济的成分。)
当然从背后看,也足见浙江、山东等地的拖拉机供应链是多么发达。一个零部件不用产,也可以组装出一台拖拉机。
在很多人看来,浙江人聪明敢干,加上原来的奔野拖拉机图纸已经成为“公共福利”,招几个略懂技术的人员,就可以招人开干拖拉机了。
正因此,迪尔宁波被绞杀也似乎在意料之中。
当然,具体到迪尔公司,其在华战略战术也不是没有问题。一个重要因素,正如我在前一篇《约翰迪尔(中国)新总裁上任》文章里提到的,迪尔宁波没有掌握好价格与销量之间的平衡,即使在行业不景气、农民余钱少之年还敢逆势涨价。也可以说,约翰迪尔原主要领导层没有在本土化方面做得更好,过早放弃了宁波奔野的牌子。
你用自己约翰迪尔的牌子、突出与竞品的高端形象,自然就不好意思选用过低的配置、需在货品方面高出一筹。而假如留用奔野,则可以在“国产化”方面适当升级,即使生产原中国企业一模一样的零部件,嫁借上约翰迪尔的质量管理与制造优势,再在服务方面也“本土化”一些,我相信,如果采用“奔野”或采取“奔野”与“约翰迪尔”的双品牌战略,可能宁波工厂的效益会更好些——前者,降低身姿跟那些“野”版拖拉机斗,而“迪尔宁波”中拖则可享受一定程度的品牌溢价。看看另一农机巨头德国克拉斯,收购山东金亿已经过了多年,如今仍然保留了“金亿”的牌子,一向给人保守感觉的德国人,似乎比高傲的美国人更务实一些。
过早弃用收购的品牌,实际上也是一种资源的浪费。中国并不缺少工厂等硬件设施,缺的是质量管理与品牌这些软实力。
当然,这一切已经没有假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