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2024年农机市场的路程异常艰辛,低迷表现贯穿了一整年。不管经历了多少坎坷与考验,2024马上就要过去了,2025新程即将启航,这个时刻,我们的心情居然复杂起来,心里油然升起太多的不舍。
纵然农机市场如何变化,竞争的本质却一直没变。尤其是进入存量竞争以来,围绕着产品这一核心的角逐愈加激烈,“产品不行,一切白费”的竞争法则亘古不变。针对产品研发与产业链建设,我们不妨做一些研究和探讨。
01谈一下模仿创新的研发路径
提到“模仿”一词,估计有很多人对之嗤之以鼻,觉得它就是妥妥的一个贬义词。而实际上,我们没必要羞于谈论这个词,也没必要躲避谈论这个词,其实,它无时不刻都存在于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
不止是个人,甚至于上升到国家发展层面,“模仿”从来没离开过。英国有句话,“科学技术的原理是英国人发明的,被美国人用到实处,再被日本人进行创造性的模仿并拿来赚钱。”不管怎么说,日本取得的令人惊讶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应当说是二战之后他们对其他国家,特别是美国科学技术的产物进行创造性模仿的结果。
有个例子经常被人们提及,那便是通过对美国半导体收音机的电子原理进行创造性的模仿,日本松下公司成功制造出小型收音机。作为发明宗主国的美国,其市场被创造性的模仿国——日本的产品所占领。但模仿阶段结束后,日本在独立的创造性开发上也毫不懈怠,中东战争中所使用的美国导弹和电子武器零件相当一部分是日本产的,我们对这些事实都一清二楚,如果没有这些零件,那些武器就不能发挥那么大的威力。
不只是日本,其实美国人更善长模仿抄袭,只要欧洲人创新了一件硬科技,美国人可以开发出无数围绕着硬科技的边际产品出来,如英国人创造了航空母舰,德国人创造了潜艇,美国人就造出核母舰和核潜艇,一举称霸海洋;苏联人创造了卫星上天,美国人就实施登月计划,称霸太空;德国人发明汽车,美国人福特就发明流水线生产汽车;欧洲斯拉夫人发明电力,美国人爱迪生就发明灯泡照明;法国西欧人发明流动电话,美国移民乔布斯就发明手机上网,一举称霸虚拟世界;英国人发明电脑,美国人搞大电脑连接;法国人发明电影,美国人就搞大电影制作及市场;瑞典移民发明光纤,美国人就布局全球互联网等等,不胜枚举。
同样被冠以工匠精神的德国,也是山寨起家,“Made in Germany”曾经是德国的耻辱,是品质烂的标签。18世纪,英国的谢菲尔德刀剪公司状告德国山寨刀剪,因为做的实在是太像了,英国人特别生气,斥责德国人,你们要不要脸!德国人呵呵一笑。谁说我山寨你了,谁说我只山寨你了,英国的刀具、意大利的皮鞋、法国的服装,全欧洲我全抄了一遍,想不到吧。1887年4月23日,英国不得不通过《商品法》规定,德国产品进入英国,必须打上“Made in Germany”的标签,以显示其低端性。
不难看出,模仿无处不在,之前美国发展经历过,德国发展经历过,后来日本模仿美国,韩国模仿日本,最后这些国家都登上先进工业国的山头,大家也都有目共睹。
有经济学家总结,开放经济条件下,后发展国家的创新赶超模式有两种,一是在引进、模仿、学习吸收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式创新;二是自主型的原始创新,需要依托本国的科技型企业或研究机构开展研发工作,逐步实现对先发国家的技术赶超。足以看见,中国制造的崛起需要在时间和技术两种维度上要成效,必然无法绕过这个阶段,这是产业发展规律。
话归正传,农机行业发展也绕不开“模仿+创新”的发展路径,但是,有一点必须说清楚,模仿不是简单的抄袭,而是要以创造性的思维对待这个过程,要逐步在模仿中形成独特的自我技术与技能体系,进而找到属于自己的比别人更有竞争力的产品和技术进入产业赛道,才有可能赢。说白了,你站在别人的肩膀上,一定要比别人高才行,如果和别人一样高,或者佝偻了身子,就失败了!
从某种意义上讲,模仿不可怕,怕就怕不变,不进步,甚至落后!举个例子,行业内有一种产品叫秸秆饲料打包机,头部品牌利润效应显现后,不少品牌模仿进入,但是模仿的是人家淘汰的产品,又不及时创新,加之该市场需求空间有限,很多后入者便不了了之。
不是抄袭,而是模仿性、创造性创新,值得更多的农机企业进行深度思考,相信会有所感悟和启发。
02产业链建设决定竞争力
据中商产业研究院预测,我国农业机械市场规模将由2022年的5611亿元增至2027年的7196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预计达5.1%。从产业格局分布看,根据中国企业数据库企查猫统计,目前存续和在业的农业装备企业共4185家。
我们可以从上面的两组数据中感受到我国农机行业的鲜明特征,市场前景广阔且竞争企业众多。尤其是2015年伴随着我国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来,农业装备行业也随之掉头,结束了超常规发展的“黄金十年”,趋稳、低速、高质量发展日渐成为行业转型升级阶段的主基调。一路走来,我国农机市场的年增长率(YOY)逐年下降,从2019年的9.61%逐渐下降到2023年的4.38%,预计2024年增长率将继续小幅下降至4.15%。
市场增速持续放缓,竞争便愈加激烈,从区位竞争与企业竞争两个层面分别分析,产业链建设日益显示出其重要性,成为农机行业竞争的焦点。
从全国各省份的区位竞争层面看,是农机使用和农机需求大的区域未必就是农机产出的强势区域,比如东北、内蒙古等,远落后于山东、河南、江苏、浙江等地,其根本原因就是产业链建设的差异。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农机装备产业链日益丰富,制造产业集群格局全面形成,如果以长江为界,可将农机产业划分为南方产业集群和北方产业集群,南方产业集群以江苏、浙江等为代表,集聚了水田农机装备制造商,并且有广州无人机产业集群,重庆、四川小型丘陵山区机械产业集群。再进一步细分,诸如:江苏苏州的水稻机、插秧机生产集群;江苏常州的柴油机生产基地和拖拉机产业集群;浙江温岭排灌用泵产业集群;重庆江津区丘陵、山区农机装备产业集群;广东深圳被称作“无人机之都”,国内90%以上的消费级无人机都是在深圳制造的。
北方产业集群泛指中原、西北、东北等产业集群,以旱田机械、大中型农机及机具等为主。诸如:山东潍坊是全国最大的拖拉机产业集群;山东莱州沙河镇的小型工程机械产业集群;河北庞口的农机配件产业集群;河北宁晋为国内有名的农机具产业集群等。
从根本上讲,区域产业集群的形成,一方面依赖于行业龙头企业带动,另一方面也得益于地方政府政策扶持与推动。
从农机企业、农机品牌的市场竞争层面看,产业链建设情况亦是决定了产品竞争力高低。这里所指的产业链建设,不仅仅是部件采购体系建设和采购渠道建设情况,而且更特指企业自身核心部件的资源掌控能力、自制能力和创新能力等。
众所周知,任何一种农机产品都不是单一部件组成的,而是由数十、数百、数千甚至更多的零部件装配而成,任何一个部件品质不过硬,都有很大概率影响整机性能。因此,形成了好的技术设计只是完成了产品化的初步环节,后续的零部件采购、工艺设计、自制加工、装配控制、质量检验、磨合调试等各环节都必不可少。犹如大家常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农机制造的“米”就是企业搭建出来的“产业链”。
迄今为止,全球已经完成了3次工业革命,当下正迎来第四次工业革命。每一次革命都是一场大洗牌,农机行业更不外乎如是。
如今农机市场竞争越来越聚焦,产品决定成败,所有企业的成功与失败都与“产品”息息相关,做好产品的文章,就必须做好产业链的资源积累。从行业发展呈现出来的种种特征表明,农机企业既要抢占核心技术,打造完善的产业链条,占领了“制高点”,也要做好产品可靠性、适用性、先进性的产品品质保障和全面升级。
直面全球化市场竞争,打造高水平的核心产业队伍,提高技术工艺水平,强化产业链条,掌握核心资源,补齐产业短板,便拥有了更多的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