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低端产品占比超 90%,渠道数字化滞后:农机企业 “四老” 危机有多致命?

第740期 2025-08-08 来源:大田农社 | 农机360网 作者:王超安
内容字号:

在农机产业转型与需求升级的双重冲击下,部分农机企业正面临"产品、渠道、管理、思维"四位一体的系统性、结构性老化危机。这种跨维度的综合性难题,正在动摇这些企业生存根基,成为阻碍高质量发展的最大障碍。


面对竞争对手在策略布局、产品创新、渠道拓展、服务升级等维度的持续攻势,部分企业既无力开展针对性反击,更难以实施主动出击,陷入躲避矛盾、反应迟缓、对策错位、体系缺失的困局。即便是被迫进行 “见招拆招” 的循环,而招数很快被对手化解,最终沦入被动应付、得过且过的消极状态。要打破这一局面,这些企业必须直面问题,全面查摆价值链各环节的不足。通过战略重构明确方向,实施品质引领、渠道优化、管理再造、思维创新,进行多维度自我革新,努力摆脱被动困境,着力实现市场竞争能力的质的跃升。

一、产品老化:品质升级遭遇多维度压力

产品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核心载体,当前农机行业的产品矩阵呈现出以下典型的特点。低端产品因价格因素退出迟缓,中端产品因同质化陷入价格战泥潭,高端产品发展处于“幼苗”状态。这种结构性失衡,本质上是企业创新能力与市场需求升级之间的严重脱节。

行业调研显示,部分大中拖、播种机等农机品类中低端产品占比仍超90%,市场份额正以年均5%左右的速度萎缩。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动力换挡拖拉机、精准变量施肥机等产品国产化率不足20%,市场持续保持增速,头部企业、实力企业凭借资源和能力优势保持阶段性领先。多数腰尾部企业仍以中低端产品销售为主,缺乏高端产品系列。一些企业的高端产品研发停留在"参数对标"阶段,缺乏对用户深层需求的精准洞察,验证性产品初步投放市场后得不到用户的全面认可。

突破产品老化的关键,在于构建"需求牵引、技术攻关、场景验证"的创新闭环。建立健全用户共创机制,深入田间地头收集农机手、种植户的真实痛点,将需求转化为产品的功能、性能的卖点。加大研发投入,重点突破动力系统节能环保、作业控制智能化等关键技术。深化产学研用合作,缩短技术转化周期。针对细分市场推出专用型特色机型,多维度构建产品竞争力护城河。

二、渠道老化:全链路数字化重构迫在眉睫

渠道是连接企业与用户的桥梁,但在部分农机企业,这条"桥梁"正面临严重的老化危机。传统流通模式以"厂家、经销商、用户"的三级分销体系为主,随着电商业务崛起、用户年轻化态势等因素的变化,传统的销售习惯难以为继。以前渠道端的"坐商现象"突出,部分经销商依赖政策返利生存,缺乏主动拓客能力。终端门店仅作为产品展示场所,未能转化为用户服务与体验中心。线上线下渠道割裂,无法实现流量互通与精准转化。

深层的矛盾在于,一些农机企业对渠道的认知仍停留在"卖货"层面,未构建"全链路数字化生态系统"。缺乏分销资源的动态调配能力,难以根据区域种植结构、用户需求变化优化供需匹配。未打造"物理渠道+虚拟渠道+社群渠道"的三维矩阵。物理渠道侧重体验与服务,虚拟渠道侧重信息触达与交易,社群渠道侧重用户粘性与口碑传播。数字化工具应用浅层化,仅用于订单管理,未延伸至用户画像分析、需求预测、售后跟踪等业务全流程、生命全周期。

渠道创新的核心是"以用户为中心"的数字化转型。农机企业需搭建统一的数字化渠道管理平台,整合线上线下数据资源,实现用户行为数据的实时采集与分析,从而精准推送产品信息与服务方案。同时,推动经销商角色转型,从"产品搬运工"升级为"方案解决服务商",通过培训赋能提升其技术咨询、售后运维、金融保险等增值服务能力。探索"厂商直供+区域仓储共享"模式,降低渠道成本,提高响应速度。全面深化客户关系管理,形成动态的维护机制,持续提高客户满意度,加快形成伙伴型、忠诚型客户群体。

三、管理老化:管理模式重构重塑刻不容缓

管理是高效运转的"操作系统",是掌握在企业手中的发展动力。从近年的农机市场竞争表现看,一些农机企业的管理体系却呈现出明显的"大企业病"特征。金字塔式层级结构导致信息传递滞后、失真,条块区隔、部门篱笆阻碍资源协同,固化考核抑制创新活力。这种"慢半拍"的管理模式,与农机行业"需求快速迭代、技术高频更新"的外部环境形成对立。

值得警惕的是,少数农机企业管理经常陷入"经验主义"陷阱,对外部竞争压力失去了敏感性,习惯用过去的成功路径应对当下的挑战,对市场对接持保守态度,最终导致"发现问题比对手早,解决问题比对手晚"的被动局面。与缺乏相关管理制度相比,有的企业对管理制度朝令夕改或随意的因人实施,管理制度变成形式,根本无法进行规范化管理。最典型表现某经销商发现某型号农机具经用户改变后,效果非常好,便将这一信息及时传递到企业。后续因研发、生产、销售部门信息不同步,导致产品推出步伐落后于竞品,错过了销售旺季,失去了竞争先机。有的企业因绩效考核仅关注销售额指标,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缺乏动力投入长周期研发项目,最终在智能农机发展赛道被新兴企业反超。

破解管理老化的关键是构建"敏捷型组织"。首先,优化组织结构。推行"平台+小团队"模式,总部聚焦战略规划、资源整合与风险管控,终端单元成立跨职能小团队直接对接用户需求,缩短决策链条。其次,打破部门壁垒。通过数字化工具实现信息实时共享,建立跨部门项目制考核机制,将协同效率纳入相关部门绩效考核。推行"OKR+项目分红"的激励模式,设立创新容错基金,鼓励员工提出"微改进""微创新"“微探索”,让"敢想敢试"成为组织内驱动基因。通过多方面的管理创新,逐步激活管理机制动能、势能,发挥分布于企业不同单元的资源、能力溢出效应。

四、思维老化:创新基因流失濒临"枯竭"

思维决定行动,行动决定未来。当行业变革进入深水区,部分农机企业的思维却陷入了"温水煮青蛙"的舒适区。满足于传统市场份额,忽视技术变革趋势。缺乏主动创新意识,将企业销量下行归咎于外部环境。甚至出现"解决不了问题就解决提出问题的人"的官僚主义倾向。这种思维老化,本质上是企业创新文化的全面退化。

通过对标来看,国际农机巨头、国内创新企业之所以能持续领跑,关键在于其"创新创业创效"的思维模式。这些农机企业普遍将营收的5%以上投入研发,建立开放式创新平台,鼓励员工参与内部创业项目。反观一些农机企业,尚未形成"容许失败、鼓励试错"的创新文化,更遑论建立"逆向创新"或融合AI、物联网、新能源等技术的"跨界创新"能力。

重塑创新思维需从文化与机制双管齐下。文化层面,企业领导者要以身作则,带头践行"客户第一、发展至上、创新为本"的价值观,通过内部动员会、合理化建议、创新大赛等活动营造"敢想敢干"的氛围。机制层面,建立"创新有奖",将员工参与技术攻关、流程优化、市场拓展等行为进行量化,与个人晋升、奖金挂钩。强化管理创新、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积极培育新业态、新模式、新动能。围绕前瞻技术,深化与国内外领先科研院所的合作。参加高规格行业展会及发展论坛,让团队人员能够接触到最前沿技术与商业模式,进一步交流心得,提高知识视野,激发思维碰撞,加快形成创新意识和发展能力。

"四老困境"并非某一环节的局部问题,而是农机企业从产品到思维的结构性难题、系统性老化,是长期积累的行为。破解这一困局,需要农机企业跳出"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思维定式,以"战略引领、组织保障、绩效牵引、文化驱动"为核心,推动全方位、深层次的变革。

结束

唯有如此,致力于未来发展的农机企业才能在产业转型、产品升级的浪潮中站稳脚跟,实现从"生存"到"发展"的跨越,为中国农业现代化贡献更具价值的产品与服务。

文章关键词: 农机 企业 市场
如本文内容涉及版权或真实性问题,请与本站编辑部(tougao@nongji360.com)联络。新闻热线:010-62278600/62276900。责任编辑:孙雪珍。

作者介绍

王超安

高级经济师、企业管理咨询师,管理咨询专家,行业资深分析人士。追求的人生格言是:不断努力、负重前行、学有所获。数十年积累,具有进行企业发展战略、人力资源等管理咨询的资质和实践。

大田农社
大田传媒 大田电商 大田金融 大田保险 大田物联 大田信息
大田传媒旗下
农机360网 精耕杯 配洽会 市场研究
大田旗下网站
农机360网 农机O2O商城 普惠三农
帮助中心
帮你选购 帮你贷款 帮你维权 注册登录
关于大田
关于我们 农机生态服务 农业生态服务 会员服务 联系我们 用户指南
  • 客服QQ
    1716904881
  • 企业邮箱
    service@nongji360.com
  • 服务热线
    4008-36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