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优化与品质提升已成为推动这一转型的核心引擎。这一过程不再局限于单一的技术或产品突破,而是呈现出系统性、多维度的特征,主要聚焦于新兴与未来产业培育、成熟与传统产业升级、制造与服务产业融合三大战略维度。三大维度协同发力,重塑农机产业发展格局,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强劲动能。
一、 培育新质生产力:新兴与未来产业变革方向
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的加速涌现和成熟,是农机产业抢占发展制高点、塑造竞争新优势的关键所在。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颠覆性技术的创新迭代速度加快,农机产业的高端领域、未来趋势逐步渡过早期的技术培育和概念验证阶段,转向引领行业发展的新势力。尤其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开始成为驱动农机产业未来增长的“主引擎”和“加速器”。
具体而言,以无人农机装备、智能农业机器人、农业物联网控制系统等为代表的新兴领域,不再是研发阶段的“盆景”,而是正在田野作业的道道靓丽“风景”。凭借精准作业、高效管理、降低人力依赖的多重多维显著优势,实现了从局部试点应用逐步向大规模商业化的关键跨越。无人驾驶拖拉机配套北斗导航系统,能够实现昼夜不间断的精准耕整地、精密播种等厘米级误差作业。智能农业机器人则能实现水果选择性采摘、定点除草、自动化喷药施肥等复杂工况作业。农业物联网系统通过田间的各类传感器,实时监测墒情、苗情、灾情、虫情,实现数据的自动采集与智能决策。
未来预判,以纯净能源农机、农机大数据决策系统等为代表的前沿方向,正在政策引导与产学研用联合技术攻关下加速布局。这些领域代表着产业发展的未来,旨在破解更深层次的瓶颈问题。纯净能源农机尤其是氢能源农机以其零排放、续航强、加氢快的特性,解决传统燃油农机作业时的污染问题。农机大数据决策系统打通从制造到购机的全链条数据,做到预测产量、预警市场风险、优化资源配置,实现“以销定产”“精准库存”。智能化布局,正在为农机产业开辟全新的增量市场与增长空间,有力推动产业从技术“跟跑”向“并跑”乃至“领跑”的战略性转变。
二、 筑牢产业基本盘:成熟与传统产业升级根基
成熟产业与传统产业的持续优化与升级,是农机产业保持稳定、健康发展的压舱石。长期以来,我国拖拉机、收获机械、播种机械等成熟产业多以规模扩张和价格竞争为主要发展模式,虽满足了用户基本的需求,但部分领域存在明显的产品同质化、技术含量偏低、可靠性有待提升等问题,高端市场占有率长期低位徘徊。
随着高端智能制造能力不断提升,这一领域正有序朝着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核心升级方向迈进,推动产业实现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的持续性转变。
在高端化方面,重点是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瓶颈,提升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针对高端大马力拖拉机、大型高效联合收割机、精量播种机等产品,农机行业集中资源和能力不断突破电控系统、液压系统、传动系统、排种系统等核心部件的国产化率与可靠性难题。一批国内龙头企业通过持续研发,成功突破了300马力及以上拖拉机CVT无级变速技术、大型收割机脱粒清选系统、电子信息控制技术等领域的制造技术,开始实现自主批量销售。
在智能化方面,实现了信息技术与传统农机的深度融合。通过为传统农机加装智能传感器、北斗导航自动驾驶系统、AI摄像头等,提升了产品的智能水平。一批具备自动驾驶、作业状态实时监测和远程运维能力的智能农机得到快速推广。传统农机通过智能升级后,能够实现自动路径规划、精准播种施肥、变量施药、作物产量实时监测以及病虫害的智能图像识别等功能。作业质量、作业效率等得到明显提升的同时,能够节约种子、化肥与农药等方面的成本投入。
在绿色化方面,节能环保为产业升级创造了新机遇。低能耗、低排放的国四标准柴油机加速普及,混动拖拉机、丘陵山区适用的微耕机及电动拖拉机等产品,市场份额快速提升。这类产品正逐步替代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率的低端产品,大幅降低用户的燃油与使用成本,有效推动农业生产环节的节能减排,为农业绿色转型提供有力支撑,让节能环保理念进一步落地。
三、 拓展产业新边界:制造与服务融合价值提升
制造业与服务业的深度融合,是现代农机产业打通价值链、提升新质生产力的关键纽带,是产业价值增值的核心来源。部分农机企业传统商业模式相对单一,多聚焦于产品的生产制造与销售,忽视了后续服务维度所蕴含的价值挖掘机会,导致企业与用户之间仅是短暂的交易关系,而非长期的服务与合作关系。
当前,农机产业正通过推动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深度融合,积极构建“制造+服务”的一体化产业新生态。一方面,服务型制造模式蓬勃兴起。头部企业、实力企业正积极推动商业模式重构,从单纯的“产品制造商”转型为“全程解决方案服务商”。主动将用户需求引入产品研发、改进、销售、服务全过程,着力培育产品亮点,持续消除产品痛点。探索从单一制造向提供特色化、专业化的增值服务转型,着力从中低端产品向中高端产品延伸。针对不同维度的客户需求,切实加强客户关系建设,推出“农机租赁”服务,降低用户初始投入成本。开展线上线下协同,创新营销模式,满足用户需求。构筑多场景产品应用氛围,提高产品的区域适应性和使用可靠性。协同或支持经销商提供“作业托管”服务,利用自有的农机产品为用户完成从种到储的全过程作业。建立“故障远程诊断”平台,实现预测性维护、敏捷性服务。大力实施以旧换新活动,积极开展再制造服务,在促进产品销售的同时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另一方面,围绕农机制造和使用的各个环节,提供降低购机门槛的农机金融支持、基于天气信息作业信息等数据的数字农业服务等,为用户搭建起一个全方位的支持网络,全力解决用户“买不起”“用不好”“修不了”“不愿买”等后顾之忧。这种“制造与服务”的深度融合模式,极大提升了农机产业自身的附加值和抗风险能力,将产业链延伸到了更丰富的领域。
农机产业结构优化的三大方向并非彼此孤立,而是相互支撑、互为协同的有机整体。新兴与未来产业引领着产业发展的方向,决定着能“飞多高”。成熟与传统产业筑牢了产业发展的根基,决定着能“走多稳”。制造与服务的深度融合则拓展了产业发展的空间与价值维度,决定着能“行多远”。
未来,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强农惠农政策支持力度的持续加大,以及5G、人工智能、新能源等前沿技术的不断突破与应用赋能,这三大维度的优化进程将进一步加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