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届展会以“创新开放赋能农业装备,科技助力乡村全面振兴”为主题,吸引了2500多家企业参展和20万观众参会。然而,与往昔的喧嚣繁华不同,此刻的展馆中,暗流正悄然涌动。新能源拖拉机,这一曾经被视为“概念车”或“实验室产物”的品类,首次作为国产农机开拓创新的核心代表,从幕后走向台前,成为专业观众、采购商乃至国际同行们关注的绝对焦点。它已非展台上可有可无的点缀,而是肩负起引领产业‘换道超车’的历史重任。这绝非空穴来风,而是山雨欲来之际,那股席卷江城、激荡行业的‘风满楼’之势。

一、风云变幻,新能源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的焦点
传统柴油拖拉机带来的噪声、排放问题,以及高昂的运营成本,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可持续发展理念、“碳达峰、碳中和”的国家战略目标相悖。在内外压力交织的背景下,中国农机产业必须探寻突围之路。新能源化,恰逢其时地成为最关键的破局点。
首先,国家政策的顶层设计为产业转型提供了最坚实的底气。农业农村部等部委连续出台的《“十四五”全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规划》等文件,明确将新能源农机装备列为优先发展的战略方向,鼓励绿色、智能农机研发制造,并在购机补贴政策上予以倾斜。这种导向性极强的政策信号,为整个产业链——从上游的三电(电池、电机、电控)系统供应商,到中游的整机制造商,再到下游的终端用户——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其次,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变革催生了对新动力的刚性需求。随着土地流转加速,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农业投资公司等新型经营主体不断涌现,农业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程度持续提升。这些组织化主体对农机的作业效率、使用成本及环保性能提出了更为严苛的要求。传统柴油拖拉机因“油老虎”特性,在规模化作业中燃油成本占比始终居高不下。而新能源拖拉机在能耗成本和作业效率上具备压倒性优势。根据展会现场多家企业测算数据,混动拖拉机在犁耕作业场景下,最高可实现24%的节能效果,相较于同级别柴油拖拉机,其作业能耗成本可降低20%至30%。对于将农机视为生产工具的理性用户而言,这笔经济账具有无法抗拒的吸引力。

最后,武汉展会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风向标。若说往届展会新能源产品尚属零星点缀,本届展会则可称为“新能源主题盛宴”。国内主流农机制造商,如潍柴雷沃、一拖东方红、中联重科等,无不将自家最新研发的纯电动、混动拖拉机置于展台最核心位置。此外,还涌现出一批专注于新能源赛道的新锐企业,如临工农机、河北铠特等公司的产品更具颠覆性。观众的热情也印证了这一趋势,新能源拖拉机展台前始终人头攒动,询问技术参数、作业表现和补贴情况的用户络绎不绝。风云变幻之际,新能源已毫无争议地站在了产业转型升级的舞台中央,成为所有参与者必须全力押注的焦点。
二、百花齐放,多元化技术路线重新定义高端农机
有人将2024年称作新能源拖拉机的元年,而今年武汉展会上,呈现在我们眼前的,不仅是纯电与混动,更是一场“百花齐放”的技术盛宴。多种技术路线并行探索,企业针对不同的应用场景,推出了多种多样的技术解决方案。
1.混合动力路线:企业竞相追逐,俨然成为取代传统能源的中坚力量。
混动路线技术复杂度更高,但它最大限度地平衡了性能与环保,是对现有作业模式冲击最小的一种新能源化路径,有望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占据主流地位。
在2025年武汉展上,混合动力拖拉机成为焦点,超过二十家企业展示了他们的混合动力拖拉机。这些拖拉机采用了多种技术路线,例如玉柴IE-POWER的串联式技术路线,迪尔的e-Autopower功率分流混动技术路线,以及轮边电机、增程式和并联式等。这些技术路线的选择反映了拖拉机企业对混合动力技术的看好,并展示了国产农机企业的创新精神和对市场变化的适应能力。
2.纯电动路线:政策不明,商业冷落
纯电拖拉机的优势是零排放、低噪音、低维护成本,适用于固定区域内的重复性、高强度工作,如耕整地、旋耕、播种等,以及在温室、牧场等对排放和噪声敏感的环境作业,然而,其瓶颈也同样突出:续航焦虑和初始购机成本。
续航焦虑问题折射出政策对纯电拖拉机的态度,同样也影响了生产企业的积极性,与风起云涌的混合动力相比,从展会上来看,展出的纯电拖拉机数量少得可怜,可能只有10台左右,显然是被冷落了。
笔者认为纯电拖拉机发展需聚焦三方面:特定功率段定位、适用场景开发、电池技术突破,提高续航时间,同时需多措并举降低价格,提升市场可及性。
3、燃料电池路线:甲烷甲醇出现,新能源的新方向。

本次展会上,纽荷兰公司展出了其知名的T6甲烷动力拖拉机,该机型于2015年面世,此次是首次引入中国市场;中科原动力发布了340马力“擎途CHIVOTOR”全球首款醇氢直驱智能拖拉机,这是本届展会的一大亮点。

同时供应链企业也在布局多能源化市场,潍柴动力展出了WP13甲醇发动机,其最大功率达480PS,扭矩2100Nm,专为320-400马力拖拉机等大型农机打造,相比传统柴油机,可节省超过40%的燃料成本,污染物排放更是大幅降低80%。
至此,通过武汉全国会可看出,国产拖拉机多元化的新能源技术路线已基本形成,目前混动最火,同时欧美企业也开始参与,并带来了其相对成熟的甲烷燃料拖拉机。
三、百家争鸣,多极化竞争格局重构拖拉机竞争秩序
新能源浪潮的席卷,正在剧烈地冲刷着原有固化的拖拉机市场竞争格局。一个由传统巨头、本土农机领军者、跨界“新势力”以及核心部件供应商共同参与的“百家争鸣”时代已经到来,一个多极化、动态化的全新竞争秩序正在重构。
1、潍柴雷沃加入,新能源战场竞争骤然升级

近年来,国内农机行业一直密切关注潍柴雷沃对新能源拖拉机的态度。此前,雷沃在新能源领域动作不多,不少人认为其主张优先发展CVT,然而事实可能并非如此,雷沃已用产品表明了自身立场。
本届展会上,潍柴雷沃一口气展出混合动力E3404-8H,纯电拖拉机E2000ET-6、E504ET-3三款新能源拖拉机,相比之下,一拖HB2204显得稍显落后和保守。
长期以来,新能源行业较为混乱,缺乏领军企业和核心骨干企业,一些新秀企业虽高举高打,但因资历尚浅或实力不足,难以承担引领行业前行的重任,潍柴雷沃在行业内明确自身定位,极有可能成为国产新能源拖拉机的龙头,当然,其加入会让很多企业倍感压力,新能源战场的竞争形势骤然升级。
2、跨界“新势力”的战略抢位与差异化竞争。
农机行业从未像今天这样,吸引如此多的“门外汉”闯入。一些从工程机械、商用车乃至新能源汽车领域跨界而来的企业,成为搅动市场的鲶鱼。它们没有传统农机的包袱,却带来了全新的思维和强大的“三电”技术背景。它们的产品设计往往更具互联网思维,更强调用户体验和智能化功能。
国产新能源领域,本届展会上值得关注的有三个新势力:临工农机、中科原动力、中农博鼎。

临工农机目前堪称国产新能源领域的领军企业,拥有最全的技术路线,开发的机型数量也最多,从其展位上可得临工农机混动拖拉机分为串联式混动和混联式混动两大系列6000平台(220-280hp)、7000平台(280-380hp)、8000平台(400-500hp)、9000平台(500-600hp)五个平台的产品布局,有中央电动驱动和分布式电动轮边独立驱动两种驱动方式的产品。

中科原动力是目前纯电动拖拉机领域的领军企业。从展位交流中了解到,中科原动力的万途系列新能源智能拖拉机覆盖25-260马力段,本次带来了200马力、260马力等纯电代表性机型,当然,其还有3404醇氢动力拖拉机,不过笔者认为中科原动力的价值在于纯电拖拉机的全线布局以及近两年在牧场的实景化应用。
在2025年武汉农机博览会上,中农博鼎以其全面电动化的拖拉机产品线和从80马力到260马力的混动拖拉机系列,以及高热效率发动机、混合动力底盘总成、限滑差速前桥、ATS智能热管理系统、湿式离合器、变量泵等关键核心部件,展示了其作为国内新能源农机产业链最健全品牌的地位。特别是其将混动拖拉机功率从100马力下延的策略,显示了其在技术创新上的独特优势。
3、二梯队和新锐品牌的超前布局和技术平权

从展会上可以看出,沃得农机、东风农机、中联重科、常发农装等二梯队品牌,以及英轩重工、悍沃、河北铠特等新锐品牌,均展出了混合动力、纯电拖拉机,去年长沙会上一鸣惊人的河北铠特,今年也展出更全面和系列化的混动拖拉机。

近两年,以玉柴为核心的国产二梯队和新势力大力主张“技术平权”,呼声很高。全新的新能源拖拉机赛道承载着他们的战略意图,在未来的新能源战场上,极有可能形成以一拖和潍柴雷沃为代表的头部品牌、二梯队与新势力、跨界者三足鼎立的竞争格局。
4、核心部件供应商的强势崛起与产业链重塑。
新能源拖拉机的核心不再是柴油发动机,而是电池、电机和电控系统。这意味着,诸如广西玉柴、上柴动力、云内动力、汢士特、海天等新能源产业链企业,其地位将得到空前提升。它们的技术路线、产能以及价格,将直接决定整机产品的性能与成本。混动整体解决方案、电机的功率密度和效率、电控系统的智能化水平,将成为新的核心竞争力。整机企业与核心部件供应商之间的关系,将从过去的采购与被采购模式,转变为深度绑定、联合开发的战略伙伴关系。产业链的价值中心,正在从下游的整机装配,向上游的核心部件和技术解决方案转移。
在这场‘百家争鸣’的格局中,没有一方能够高枕无忧。竞争秩序从‘强者恒强’的稳定状态,进入了‘新鱼吃旧鱼’的动态重构阶段。合作与竞争并存,未来的市场格局,很可能并非简单的替代,而是会形成不同技术路线、不同商业模式、不同市场定位的企业共生的多极化生态。

四、斗转星移,国产国机有望重塑全球产业格局
在新能源与智能化的新赛道上,国产拖拉机正蓄势待发,有望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跨越,借此契机,彻底摆脱欧美追随者的角色,成为全球农机产业的新引领者,进而重塑全球农机产业格局,笔者认为,这种可能性不仅存在,而且很大,底气源自以下两个方面:
1、中国已构建了全球独一无二且无与伦比的新能源全产业链体系
中国新能源农机的实力不在农机行业本身,而是在于汽车行业和工程机械行业构建的产业链和生态圈里。
根据最新数据,到2025年,中国乘用车行业的电动化渗透率已接近60%,新能源汽车的普及速度迅猛。在电机、电控、电池、智能座舱、传感器等核心领域,中国已经构建了全球最完整、响应速度最快、成本控制能力最强的供应链体系。这一优势是任何其他国家难以比拟的。它可为农机所用,且能确保中国农机企业以更快的速度和更低的成本,将最新的技术应用于产品并实现规模化生产。当性能相近时,成本将成为决定市场胜负的关键因素。这种强大的制造和成本控制能力,将是中国农机冲击全球中高端市场的利器。
2、中国已成为全球电动农机的策源地,国产电动农机具有先发优势

虽然早在100年前西方就已出现电动拖拉机,且凯斯纽荷兰、约翰迪尔、芬特等跨国公司10年前便开启了电动化探索,但实事求是地说,这些传统动力时代的巨头都背负着成功者与上位者的包袱。对他们而言,新能源既是机遇,更是威胁。面对新能源冲击,他们虽积极储备,却更想延长传统能源产品的生命周期、延缓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步伐;虽在新能源技术上提前布局,但行动力必然滞后,效率必然低下。
相反,在传统动力时代处于落后的国产农机,面对新能源机遇时,一方面要借助新技术的力量实现换道超车,另一方面秉持“光脚的不怕穿鞋的”心态,只有打破旧世界,才能建立由自己主导的新世界。因此,国产农机企业会义无反顾地切换到新能源赛道。所以,在新能源时代,中国农机产业已具备先发优势。
2025年江城武汉,一场展会如同一面棱镜,折射出中国农机产业正在发生的深刻裂变。风雨已起,楼宇满风,一场由新能源和智能化主导的产业风暴确实“山雨欲来”。这不仅是动力源的简单替换,更是一场涉及技术、产品、市场、模式和全球竞争地位的全方位革命。
“百花齐放”的技术路线彰显了产业的蓬勃生机,“百家争鸣”的竞争格局则预示着未来的激烈与精彩纷呈。对于中国的农机企业而言,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挑战在于,任何一步的迟疑或误判,都可能被时代的浪潮无情吞噬;机遇在于,一次勇敢的创新与精准的卡位,便能引领企业驶向那片浩瀚无垠的蓝海,甚至代表中国,在全球农机产业的版图上,刻下属于自己的名字。风暴已至,唯有扬帆,方能乘风破浪,驶向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