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黑土地保护性耕作:催生农业耕种方式的深刻变革,推动农机产业升级

第753期 2025-11-14 来源:大田农社 | 农机360网 作者:李社潮
内容字号:

​回溯实施黑土地保护性耕作六年的实践,不仅有效呵护了“耕地中的大熊猫”——黑土地,取得了较好的生态效益,更深刻地变革了传统玉米耕种模式,展现出持续的增产潜力,实现了保护黑土地与提产量的双赢。


同时,它也拉动了东北农机装备产业的创新与升级,成为市场中逆势发展的新亮点。这场意义深远的技术推广战役,成就辉煌,经验宝贵,其未来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仍需深入思考和坚定推进。

金秋时节,硕果盈枝。随着农业农村部、财政部在东北四省区实施的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行动计划步入收官之年,广袤的黑土地上捷报频传,玉米总产与单产有望双双创下历史新高,进一步巩固了东北作为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的战略地位。这份丰收的喜悦,是政策引导、科技赋能、经营主体努力以及有利气候条件等多重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已发展成为东北玉米种植主流耕作方式的保护性耕作技术,其贡献尤为突出,功不可没。

一、卓越的实施成效:一场耕作方式的深刻革命

启动于2020年的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行动计划,是一项集技术推广、政策扶持、机具升级、生态保护于一体的系统工程。其持续时间之长、财政投入力度之大、覆盖区域之广、组织指导之强、参与部门之多、对传统耕作方式变革之深、对区域农机产业拉动之劲、最终呈现的综合效益之好,在我国农业农机技术推广史上均属空前。其突出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八个方面:

1. 实施面积突破亿亩,玉米耕作主流地位确立。保护性耕作已迅速上升为东北四省区玉米种植的主导方式。尽管2025年度的最终官方统计数据尚未完全公布,但截至2024年底,实施面积已突破1亿亩。预计到2025年,玉米保护性耕作的应用比例将稳定在玉米播种面积的60%以上。这一成就得益于强有力的政策驱动、日益成熟的技术体系以及逐步扩大的市场认可。从零星田块示范到整县推进,保护性耕作面积占比从约20%攀升至60%以上,成为玉米主导耕作方式,历时仅十年左右。相比之下,美国作为保护性耕作的发源地之一,其玉米保护性耕作面积从20%增长到60%并确立主导地位,大约用了15年时间。这一“中国速度”,充分体现了国家意志与基层实践相结合的强大合力。

2. 黑土地保护初显成效,生态效益彰显。行动计划的核心目标——保护黑土地,已取得初步积极进展。通过秸秆覆盖、少免耕等措施,有效减轻了土壤风蚀和水蚀。监测数据显示,连续实施秸秆覆盖的地块,土壤有机质含量稳步提升,土壤结构得到改善,蓄水保墒能力增强,土壤生物活性提高,“变瘦、变薄、变硬”的退化趋势得到初步遏制。中国农业大学在东北布局的保护性耕作梨树模式推广基地的长期定位监测表明,高标准秸秆覆盖保护性耕作模式能显著减轻风水蚀,土壤有机质年均提升幅度明显优于传统耕作,为黑土地的永续利用和粮食单产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

3. 创立核心技术体系,引领耕作方式变革。核心成就之一是创立并成功应用了一套以“免耕播种为核心、以条耕等少耕为关键、以不同量秸秆覆盖为基础、以集成苗期深松等为配套”的黑土地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这一体系的确立与推广,标志着从传统精耕细作向现代绿色低碳耕作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为协调保护与利用、增产的关系,为后续播种技术升级和种植密度突破提供了理论基础与技术框架。

4. 保护性耕作成为增产技术,实现保黑土与增产双赢。坚持在保护中利用的原则,通过在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中集成应用秸秆归行、条耕、苗期深松与施肥、水肥一体化等技术,有效弥补了可能存在的短板,加之保护性耕作本身固有的增产基因,不仅打破了其推广初期可能导致减产的认知,而且在近几年东北气候条件并非完全有利于保护性耕作的情况下,从起步之年就未出现普遍减产或产量大幅波动。相较于传统耕作,保护性耕作连年表现出良好的抗逆稳产作用。近三年来,不仅创造了表现卓越的“吨粮田”,且其比例显著提高,更在中低产田实现大面积均衡增产方面展现出巨大优势。2025年的丰收,以实实在在的成果验证了保护性耕作技术兼具保护黑土地与显著提升作物单产的双重功能,是一项成熟可靠、可复制、宜推广、可持续的现代农业增产增效技术。

5. 播种机迭代升级,带动精准播种技术大面积普及。保护性耕作的推广直接推动了播种机应用技术的革新升级。七年前,东北地区玉米播种仍大量使用普通播种机甚至人力播种器。如今,推广的10万台(行)免耕机都是采用精量播种技术,实现了播种技术从“粗放”到“精准”的质的飞跃,为农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高产稳产奠定了坚实基础。六年来东北地区新增及更新的高性能免耕精量播种机数量可观,带动全域玉米播种基本进入升级为应用精量播种技术阶段。

6. 种植密度实现突破,单产提升找到关键支点。增加种植密度是提高玉米单产的核心途径之一,也是全球玉米生产的技术趋势。然而,在传统的均匀垄作模式下,东北玉米种植密度长期在每公顷4-5万株之间徘徊。保护性耕作,特别是与之配套的平作宽窄行种植模式的大面积推广,为增加密度创造了必要条件。目前,保护性耕作区预计有超过60%的面积采用了宽窄行平作模式,种植密度普遍提升至每公顷5-6万株甚至更高,平均每公顷增加约1万株。这一突破,使农业科技人员多年来倡导的玉米密植增产技术得以真正落地,成为本轮玉米增产的重要贡献因素。

7. 技术模式与推广经验百花齐放,“梨树模式”成为标杆。在实践探索中,各地结合区域特点,形成了多种行之有效的技术模式。其中,在吉林省梨树县形成的以“秸秆覆盖、免耕播种、条带耕作、宽窄行种植、协同推广”为核心的“梨树模式”尤为突出,因其效果显著、可操作性强,获得了广泛认可和高层领导的肯定,已成为全国学习借鉴的标杆。此外,辽宁昌图、黑龙江杜蒙、内蒙古等地也形成了具有区域特色的技术模式,起到了先锋引领作用。

8.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崛起,成为技术应用的先锋队。保护性耕作的顺利推广,离不开一批勇于接受新事物、善于经营管理的农机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他们不仅是新技术的率先应用者,也是辐射带动小农户的重要力量,同时自身也是保护性耕作的受益者,玉米产量和收入持续增长。

二、拉动行业升级:农机市场的结构性亮点

保护性耕作行动计划的实施,不仅改变了田间耕作方式,一批企业乘势而上,更在农机产业链上产生了积极的带动效应,成为近年来传统农机市场低迷背景下的亮点,促进了农机行业的提质升级与市场拓展,收益颇丰。

1. 催生并壮大了一个特色鲜明的细分农机产业。保护性耕作,特别是其秸秆覆盖条耕等高要求模式,对配套机具提出了特殊需求,尤其是高性能的免耕播种机和条耕机。这直接催生并壮大了一个专注于保护性耕作机具研发、制造和销售的小众但充满活力的农机细分行业。仅免耕播种机生产企业就达数百家,其生产规模与产品种类位居世界前列。一批企业抓住政策与市场机遇,迅速成长为该领域的领军者,其产品在适应性、可靠性和智能化方面不断进步,满足了东北不同区域的农艺需求。

2. 成为低迷农机市场中的增长新引擎。在全国传统农机市场销量普遍承压的背景下,保护性耕作相关机具,特别是免耕播种机、条耕机、秸秆归行机、苗期深松机等销量实现了逆势增长,对配套动力拖拉机销售有所拉动。这部分需求有效对冲了拖拉机、收割机等主流产品销量下滑的影响,为东北农机制造业提供了稳定的市场支撑,并带动了相关零部件和技术服务等配套产业链的发展。数据显示,近五年东北地区免耕播种机年销量持续保持较高水平,是农机购置补贴目录中的热门产品;条耕机等配套机具也异军突起。

3. 带动免耕播种机技术进步与市场普及。行动计划实施初期,国产高性能免耕播种机在通过性、防堵性、播种精度等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尚有差距。六年间,在市场需求和政策引导的双重驱动下,国内农机制造企业加大研发投入,通过材料创新、结构优化、机电液一体化技术融合,显著提升了产品的技术水平和可靠性。气吸式排种、单体仿形、监控导航等先进技术得到广泛应用,产品系列日益丰富,基本能满足从平原到丘陵半山区不同地块的作业需求。国产免耕播种机市场占有率大幅提升,实现了进口替代,降低了用户的购机成本。

4. 条耕机的创新发展堪称突破性成果。

针对东北部分地区春季地温回升慢、全量秸秆覆盖下播种难的问题,农机科技人员与农民“土专家”合力,创造性地研发并优化了条耕技术及配套机具。这种“部分动土”的模式,有效平衡了保墒与增温、播种与出苗的矛盾,成为在东北推广高标准、高质量、特色化保护性耕作的关键机具。条耕机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突破,形成了系列化产品,对破解黑土地保护性耕作(尤其是秸秆覆盖)的技术瓶颈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独特的农艺价值和良好的应用效果已通过实践检验,是保护性耕作技术本土化创新的一个典范。

三、问题与建议:迈向更高质量的未来

在充分肯定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行动计划取得巨大成效的同时,也必须正视其在迈向更深层次、更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挑战与改进空间。

1. 高标准秸秆覆盖应用比例有待提高。秸秆覆盖是保护性耕作的核心技术要素,是实现最佳生态和长期增产效果的关键。农业农村部在推广中始终强调“多覆盖、少动土”的原则。然而,在具体执行中,受传统耕作观念、秸秆离田利用等利益博弈影响,特别是部分基层干部和相关人员对秸秆覆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支持指导力度不够,导致田间焚烧或离田仍是部分地区处理秸秆的主要方式,农民实施全量或大量秸秆覆盖面临实际困难和社会压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保护性耕作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

2. 田间作业监测仪器存在技术与服务短板。各地普遍推广使用了保护性耕作田间作业监测仪器,其成效和作用总体是突出的。然而,部分监测设备在稳定性、准确性以及信号传输、平台信息接收等方面仍有待改进,加之部分厂商售后服务不及时,用户体验和信任度方面的问题,是今后需要关注和改进的环节。

3. 高标准应用基地功能发挥有待深化。部分基地的功能发挥不尽如人意,个别技术依托单位在基地内开展的对比试验、长期定位监测、数据总结分析等工作尚不够深入和系统,未能完全发挥其应有的技术依托、数据支撑和示范培训作用。如何让更多基地真正成为保护性耕作先进技术的试验田、模式集成的展示窗、效益对比的明白账、可持续的推广阵地,值得深入总结和研究。

展望“十五五”时期,为巩固和拓展保护性耕作推广成果,坚定不移地持续实施下去,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保持政策连续性,优化支持导向: 稳定并完善保护性耕作作业补贴政策,将其作为一项长期普惠性支持措施,稳定农民预期。补贴应重点向高标准秸秆覆盖模式倾斜,引导技术应用走向深入和高质量。同时,优化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考虑将用于现有播种机升级改造、提升单产性能的套件(如电控系统、高性能排种器等)纳入补贴范围,鼓励通过技术改造提升现有装备水平。

强化科技支撑,补齐技术短板: 鼓励产学研推深度融合,持续攻关高性能免耕播种机、条耕机等核心机具的关键技术与可靠性。支持智能监测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提升监测设备的精准度和适应性。加强对高标准应用基地建设的指导与考核,确保其试验、监测、示范功能落到实处。

聚焦难点突破,加大秸秆覆盖推广力度: 通过宣传、补贴、考核等多种方式,坚决减少秸秆露天焚烧。积极探索并推广秸秆还田与离田利用相结合的有效路径,化解“秸秆出路”矛盾。加强对县乡基层干部和农技人员的培训,提升其对秸秆覆盖重要性的认识和指导能力。

支持创新主体,激发市场活力: 对国产首创的高端、智能保护性耕作装备,给予“首台套”政策支持,降低市场推广门槛。


六年耕耘,硕果累累。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行动计划这场伟大的实践,成效显著,影响深远,模式成熟,经验宝贵,必将在农业农机推广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它不仅有效守护了珍贵的黑土地资源,深刻变革了传统的耕作制度,更有力拉动了农机行业的创新发展。面向“十五五”,如何保持战略定力,持续优化政策供给,破解发展中的难题,将保护性耕作坚定不移地推行下去,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课题。

结束

令人鼓舞的是,在近日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法(草案)》中,已明确将“推行保护性耕作模式”写入条文,赋予了其更高的法律地位。这预示着,在顶层设计与基层实践的持续努力下,保护性耕作这项利国利民的绿色农耕技术,必将在广袤的田野上不断深化拓展,持续收获惊喜。

文章关键词: 黑土地保护性耕作 农机
如本文内容涉及版权或真实性问题,请与本站编辑部(tougao@nongji360.com)联络。新闻热线:010-62278600/62276900。责任编辑:孙雪珍。

作者介绍

李社潮

"东北黑土地保护与利用科技创新联盟常务副秘书长,吉林省黑土地保护院士工作站秘书长,长春市农机学会秘书长,三级研究员,获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从事农机管理和推广工作,主持科技推广项目20多项,获部、省级农业和科技进步奖10余项。在《人民日报》等报刊发表文章二千余篇,出版专著两本。 "

大田农社
大田传媒 大田电商 大田金融 大田保险 大田物联 大田信息
大田传媒旗下
农机360网 精耕杯 配洽会 市场研究
大田旗下网站
农机360网 农机O2O商城 普惠三农
帮助中心
帮你选购 帮你贷款 帮你维权 注册登录
关于大田
关于我们 农机生态服务 农业生态服务 会员服务 联系我们 用户指南
  • 客服QQ
    1716904881
  • 企业邮箱
    service@nongji360.com
  • 服务热线
    4008-360-128